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385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三种中医学说与现代免疫相关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1 14:4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三种中医学说与现代免疫相关性



  免疫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感染性疾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作为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必定有其免疫学说(或思想),现代免疫学在免疫学理论指导下已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中医与西医是基于不同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两种学科体系,对同一生命现象,由于认识方法的不同,表达方式往往相差甚远,但它们的内涵意义却有相似之处。

  1 阴阳学说与免疫应答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总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以阴阳学说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整体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从而使五脏六腑功能趋于正常。现代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故免疫也受阴阳平衡规律的调节和支配,在免疫应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免疫细胞之间,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体现阴阳平衡规律,例如:Thl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其分泌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IFN. ( 干扰素),Th2细胞主要涉及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参与体液免疫,其分泌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IL4(白细胞介素4)。IFN7可下调 2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体液免疫,IL.4可下调Till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细胞免疫,二者发挥功能时相互拮抗,使免疫应答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处于生理平衡状态。抗原提呈细胞激活T细胞需要第二信号(激活信号)通过协同刺激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来完成。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B7配体与T细胞表面的CD28受体结合,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若与T细胞表面的CTLA.4结合则提供T细胞抑制信号。二者相互拮抗,互为阴阳,使免疫应答维持生理水平。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依靠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PTK)使ITAM磷酸化,启动信号传递,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r,rP)使ITAM去磷酸化,终止信号传递。PTK与PTP的作用相互拮抗,使胞内信号传递在分子水平处于平衡状态。


  2 正邪学说与免疫功能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抵御各种有害因素作用归之为正气,它的含义很广,包括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卫之气,先天之本的真气,后天吸入的宗气等。


  

  把病因称之为邪气,邪气有内邪、外邪之分,体内衰老,突变的细胞属内邪,病原体及外来抗原属外邪。正气能驱除外邪、内邪维护人体健康。现代免疫的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防御功能指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分子,与中医的正气抗外邪含义一致。免疫监视功能指清除机体内环境的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与中医正气协调脏腑经络气血,不致形成痰积、血瘀,以免发生积聚(肿瘤)的作用相似。免疫自稳指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细胞,与中医正气调节阴阳,消除内邪,维持阴平阳秘作用类似。

  3 脏象学说与免疫类型


  中医的五脏与西医相应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上含义都不相同,中医的一种脏器指的是多种生理功能的综合,其中肾和脾包含的免疫信息较多。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骨生髓,主水,主纳气,与精、神、气血、津有密切关系,久病者多肾虚;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季脾旺不受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从中医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的思想来看,人体免疫力的来源与获得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禀受于父母,藏于胚胎之中,来源于生命之初,因遗传而获得,即现代免疫的固有免疫(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一种是人出生后靠脾胃受纳和运化水谷精微构建人体内环境的过程中,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即现代免疫的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咨询电话 010-57110439  在线扣扣 2570774242 网站地址 www.hyqkw.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5-3 13:35 , Processed in 0.0392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